盡管存在貿易戰,但亞洲-美國貿易通道在2019年前三季度的吞吐量取得了小幅增長。但如果今年年底表現不佳,吞吐量可能會整體下滑。
港口吞吐量和貿易數據顯示,2019年承運商沒有經歷提前出貨。
第四季度的市場疲軟,將導致跨太平洋貿易航線運量出現10年來的首次全年負增長,盡管前三季度集裝箱運量仍略有微小的增長。
貨運量數據顯示,10月份的運量同比下降3.9%,11月和12月的降幅預計會更大。此外,盡管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戰仍在繼續,但不太可能再次出現托運人為了避免關稅而提前出貨的情況。去年第三季度,為避免關稅,托運人曾經提前出貨,由此推動了運量增加。
根據Alphaliner的數據,在截至今年10月底的一年里,跨太平洋運量僅增長0.02%,達到1220萬TEU。
10月份,美國西海岸港口的進口實箱總運量同比下降了12%。
盡管東海岸港口尚未公布10月份的數據,但據估計,它們的吞吐量也將低于去年同期。
Alphaliner的報告稱:“由于對美國加征新關稅的預期呈現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因而未能引發又一輪的提前出貨。盡管11月份有越來越多的承運商發布空白航班(blank sailings),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關于跨太平洋貿易航線上艙位緊缺的報告。”
受影響最嚴重的集裝箱航運公司是馬士基、地中海航運、赫伯羅特和中遠海運,今年前10個月,這些公司的貨運量同比下跌幅度達到3.1%至4.5%。
今年前10個月,在大型航運公司中,最大的贏家是長榮海運,其貨運量同比增長了10.3%,而在韓進海運的廢墟中崛起的韓國小型承運商森羅海運(SMLine),其貨運量也增長了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