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運力共享 促進降本增效

 行業動態     |      2020-01-08 09:28

在共享經濟盛行的當下,運力共享還需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推動硬件設備標準化、實現服務價值疊加創新,如此方能深層次促進物流業降本增效。

 

 

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0.2萬億元,同比增長7.5%。從構成看,運輸費用5.4萬億元,其依然穩占社會物流總費用的半壁江山。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7%,比上年同期提高0.1個百分點,但低于2018年全年水平14.8%。


2015年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共享經濟首次進入國家關注領域。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健全企業間數據共享制度,鼓勵和引導電子商務平臺與快遞物流企業之間開展數據交換共享,共同提升配送效率。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了共享經濟的新變革,國內陸續出現了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新的共享生活方式,資源共享成為社會資源高效配置的重要模式之一。


鑒于運輸成本在物流總費用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內公路運輸普遍呈現規模小、區域化和市場集中度低的特征,規模效應的發揮倒逼企業間自發通過聯盟方式加強合作,如不同區域內具有絕對運力優勢的企業間聯盟,促成逐步緊密合作的全國性運力網絡。此外,針對解決貨源供需矛盾的車貨匹配平臺,既有滿足干線運力整合的集運平臺,也有專門服務城市配送共享的運作方式,此種模式成功借鑒了客運領域成熟運作的“滴滴”平臺模式,在貨運領域進行O2O有效匹配。無論是企業間的運力聯盟,還是借助信息化平臺的車貨匹配,均是將共享經濟的理念植入運力整合實踐的表現形式。


當然,現有的降費減稅政策性減負以及共同配送、多式聯運等組織方式的創新,能夠在短期內取得運輸成本下降立竿見影的成效,但立足運力共享促進降本增效的長遠,還需要從根本上挖掘內在驅動力。


一是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在影響運力共享的交通基礎設施支撐、運營主體的信用評價、客戶服務的效率等領域,需要繼續加大行業信息開放共享的力度,在車貨匹配信息化平臺的功能設置中實現“接口預留、功能兼容”,運力整合信息化平臺逐步容納裝卸搬運、運輸、儲存、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客戶服務等環節,具備“運力共享+”效應。同時,結合不同的區域和業務場景,發揮“公交巴士+電商快遞”“客車+零擔快運”“高鐵+冷鏈”等運力與特定業務的整合,最大限度發揮社會資源集約化利用效率。


二是推動硬件設備標準化。在具體的運輸工具標準化方面,集裝箱、托盤和半掛車等設施設備當下還存在不同運輸工具的銜接不暢現象,距離一箱到底、一單到底的理想效果還存在一定距離。推動運力共享設施設備的標準化進程,對于運力共享信息化平臺的政策制定、服務標準、平臺主體間信息互通等同樣重要,有利于更好地促進物流數據共享,促進行業動態監測,引導企業良性發展。

 

三是實現服務價值疊加創新。物流服務與三次產業發展疊加而生,物流服務的價值本身不應限定在服務通道提供的表面,應通過信息化手段和標準化規范,促進貨物供需雙方、運輸附加服務供給方等多樣化參與主體集聚,奠定各類主體供需精準畫像的基礎,為客戶提供服務的領域由“物流+倉儲”“物流+采購”延伸到“物流+金融”“物流+銷售”等方面,提升物流企業與客戶的黏性,并實現服務附加值和物流服務價格的提升。此外,基于運力共享基礎,促進合理利益分配、客觀評價平臺主體信用以及評估共享效率等也將成為運力共享需要關注的領域。
 

來源:物流時代周刊